千古河套建良田(一线调研)(3)

来源:中国瓜菜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4-26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项目实施后第一年,庆丰村亩均增产10%,亩均年用水节约60立方米,土地流转费由每亩250元提高到每亩800元,农民收入大幅提高。 这次改造后,赵林东终于

项目实施后第一年,庆丰村亩均增产10%,亩均年用水节约60立方米,土地流转费由每亩250元提高到每亩800元,农民收入大幅提高。

这次改造后,赵林东终于用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型农用机械和滴灌设备。2021年,赵林东把家里的50亩土地流转给了杭锦后旗隆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,合作社负责人方军说:“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,耕地质量明显提升,具备了发展设施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条件。”

眼下,赵林东的儿子赵金正在这家合作社工作。2011年毕业的赵金,兜兜转转了几年,2019年来到隆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:“我想在这里学习管理技术,积累经验,计划下一步发展规模化种植,打造属于自己的农产品品牌。”

第四场仗——

瞄准精细管理,节水增产增收

打交道这些年,闫计成和赵金一家已经成了朋友。最近,他经常和赵金交流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看法。赵金的想法他很赞同:“通过建设更完备的农田设施,实现土壤和水的良性循环,一定能为盐碱化土地找到更好的出路。”

赵金的想法并非毫无依据。2019年至2021年,巴彦淖尔市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99.69万亩,取得了节水、增地、增产、增效等一系列成效。如今,“吨粮田”占巴彦淖尔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1/3,耕地质量由6.03等提高至5.96等。

下一步怎么办?赵金有自己的想法:“耕地是有限的,想要增产增收,就要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。”

2021年,赵金参与了隆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3000亩有机农业土地改造项目。“政府直接派人把有机肥拉到地里。施肥完成后,土地黑黝黝的。爷爷对我说,咱们家三代人,从来没种过这么好的地。”

“手机功能越来越多,以后为啥不能用手机种地?”在赵金看来,随着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,未来,种地会更加智能。

在杭锦后旗,赵金的想法正慢慢变为现实。庆丰村北面的蛮会镇,温室大棚可以根据温度、风力、湿度等数据自动调节生产,农民坐在家里就可以远程监控棚内情况。随着5G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逐步应用,杭锦后旗正积极探索无人化、智能化、自动化的农业生产。

除了琢磨怎么种地,赵金还起了新的心思。“整个河套灌区,水从黄河而来,最终都流进了乌梁素海,这里面可能有不少化肥农药残留。”他打定主意,自家的地,要把对生态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。

有了心思就多了考量。今年年初,几个村民来到村委会大院找赵林东办理农机补贴的手续,赵金一看单子——“移动式黄河水直滤水肥一体化农业灌溉技术装备”。仔细询问才知道,与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,这款设备可实现平均节水60%、节肥30%、节药30%。“等买回来看看效果,好的话,我也要推荐合作社用上。”赵金心里盘算着。

儿子和孙子天天忙活在田间地头,赵根德歇了下来,虽然不种地了,心里却总放不下农活。赵金闲的时候,会陪爷爷到田间地头和合作社里走一走、看一看。

前几年,赵家的老房子按计划要被拆除。拆房之前,赵根德特意把老房里的一柄铁锹拿了出来,这是当年开挖总排干时自己用过的。

夕阳西下,赵根德拄着铁锹看着自家的老房。不远处,一台拖拉机拉着激光平地机隆隆驶过。

那夜,赵根德喝了几两酒,做了一个梦——庆丰村的土地再也见不到白花花的盐碱。赵金抱着闺女,兴冲冲地跑过来和他说:“爷爷,咱家地产量翻番了。”(记者 翟钦奇)

版式设计:张芳曼

《人民日报》(2022年04月25日11版)

文章来源:《中国瓜菜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gcgw.cn/zonghexinwen/2022/0426/490.html



上一篇:三亚本地瓜菜日均出产约450吨供应市场
下一篇:莘县农商行:推动百姓走向致富路

中国瓜菜投稿 | 中国瓜菜编辑部| 中国瓜菜版面费 | 中国瓜菜论文发表 | 中国瓜菜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国瓜菜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